信息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动态

信息动态

国企改革四十周年系列(一)国企改革为什么不能私有化

发布时间 :2018-03-15 点击浏览: 2290 次

国企改革四十周年系列(一)——国企改革为什么不能私有化


改革开放伊始,中国为农业大国,一穷二白,位居低收入国家行列,与全球经济的整合度极低,工业低效,而且不像东欧国家和前苏联那么集中,更重要的是,中国保持了政治连续性,集中于经济和社会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一直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之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相互制衡、权责明确、有效运作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制度;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一路走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关于国企地位和作用、国企改革内容和方向的讨论中,对国企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国企低效论”、“国企垄断论”、“国企腐败论”、“国企产权不清晰论”等论调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市场,以这些观点为基础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唯一道路就是“私有化”。在分析国有企业是否该采用“私有化”模式,苏联东欧国家私有化的教训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苏联东欧国家实施的“休克疗法”

苏联和东欧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实施了所谓的“休克疗法”。“休克疗法”是时任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的杰弗里·萨克斯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制定的一系列激进改革的政策。1986至1990年间,杰弗里·萨克斯任玻利维亚总统顾问,首先实施了这一套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苏东开始转型后,他先作为当时波兰政府的顾问向波兰推销了他的这一套激进经济改革。刚开始,苏联政府虽然也受到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但并没有直接引入“休克疗法”,而是在1990年8月开始推行一个俄罗斯经济学家小组提出的改革计划,即沙塔林-亚夫林斯基的“500天计划”。这一计划要求苏联经济在500天内进行激进的改革——建立自由市场,进行大规模私有化,鼓励外国投资并建立新的金融体系。不过,戈尔巴乔夫很快就从“500天计划”中退了回来,主张推行一个更加渐进的方案。但由于俄罗斯联邦坚持执行“500天计划”,苏联经济发生剧烈的变化。在这个背景下,1991年5、6月间,在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等的支持和西方七国首脑的首肯下,亚夫林斯基与美国哈佛大学的一批教授共同制定了一个激进的苏联政治经济改革纲领,即“哈佛计划”,其基本思路就是:在西方的援助下,进行激进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和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但这个计划完全不符合苏联的实际,西方国家对援助也不热心,因而这个计划很快也流产了。在这个过程中,中央很快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苏联经济改革基本失败。在苏联解体后,为了摧毁旧的苏联经济体制,建立自由的市场经济,俄罗斯选择了“休克疗法”。从1991年秋天到1994年1月,萨克斯率领着一支由经济学家顾问组成的队伍,与俄罗斯政府内的经济政策制定者(如盖达尔、丘拜斯等)一起在俄国推行了“休克疗法”:价格和贸易自由化,稳定财政(减少预算开支并严控信贷),同时进行大规模的国有资产私有化。其他苏东国家也基本采纳了新自由主义的政策。

自1992年1月2日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人们就期待它将为俄罗斯经济带来快速的改观,建立起有效的、技术上进步的、以消费者为导向的、繁荣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但事实并非如此。休克式疗法的主要政策建议是大规模私有化,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仅导致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并没有使苏东国家摆脱经济困境,反而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向垄断资本家手中积聚、普通民众与垄断资本家之间收入差距拉大、GDP甚至低于历史最高水平、经济增长陷入持续无力状态。

苏联东欧国家私有化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1992年6月,俄罗斯国会通过证券私有化方案,规定把大部分股份出售给企业的职工和管理者,一小部分出售给外部投资人。俄罗斯企业私有化将前苏联74年积累的国有资产经过估价,按1.49亿人口,每人1万卢布,无偿转让给每个公民。每人只需象征性地支付25卢布,即可领到一张面值1万卢布的私有化券,购买企业股份或住房,或委托给投资基金,该券不记名、不挂失、可转让和兑现。换句话说,就是把所有的国家财产作价约1.5万亿卢布无偿地分配给了全苏人民。

这种貌似公平的私有化,结果就是普通人拿到这些债券后一定是极其廉价的抛售,以此取得现金改善生活,而产权交易领域的现金数量却远远不足,导致这样的抛售极其低廉,低廉的债券价格引发恐慌再造成进一步的抛售,所有这些都使得市场中的资本得到暴利,极大地加剧了贫富分化。俄罗斯的民众纷纷出卖私有化证券,而企业的经营者和有钱人乘机廉价收买,私有化证券以极快的速度向他们手中集中。

据俄罗斯国家杜马私有化结果分析委员会委员弗·利西奇金提供的数字,截至1996年,俄罗斯已出售的12.5万家国有企业,平均售价仅为1300美元,其价格之低廉创世界纪录。俄罗斯500家大型国有企业实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但只卖了72亿美元。仅1996年一年,因国有企业私有化造成的损失就比希特勒侵苏战争造成的损失还要多得多。

苏联东欧国家私有化导致严重通货膨胀

休克疗法的核心主张除了大规模私有化,还包括价格自由化,即摆脱国家对零售和批发价格的控制,让它们任由市场供需关系来决定。1992年1月,俄罗斯在全国解除了80%的批发价格、90%的零售价格的国家管制。在私有化与价格自由化的共同作用下,俄罗斯经济了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因为普通民众拿到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债券后,为取得现金立即改善生活,纷纷将手头握有的债券出售。而由于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有限;此外,由于长期的消费品短缺,一旦价格放开,这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91年以前,苏联经济还只出现轻微的通货膨胀,20世纪80年代苏联消费品价格指数低于2%,1990年为5.6%。由于1991年中央计划被废除,当年官方允许消费品价格总体上涨160%,或者每个月上涨8.3%;1992年1月几乎所有消费品价格放开以后,当年消费品价格上涨了2500%,即每个月上涨了31.2%。在其后的三年中,通货膨胀逐渐下降,但1995年末,消费品价格每月仍然上涨了4.1%,即一年上涨了63%。

根据联合国提供的数据,到2003年,在26个苏东国家中只有7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其1990年的水平,其中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200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其1990年的40%左右。直到2007年,仍然有摩尔多瓦、格鲁吉亚等5个国家经济总量没有恢复到其1990年的水平。其中摩尔多瓦、格鲁吉亚只恢复到各自1990年水平的51%和66%。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也不得不承认这次的“转型萧条”要比30年代的大萧条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大约是相当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战争。

从表中可以看到,中欧、东南欧和巴尔干地区国家(CSB)和独联体国家(CIS)的产出持续下降的年数是分别平均为3.8年和6.5年,而在大萧条中发达国家的产出持续下降的年数平均只有3年。累计的产出下降的差别更明显,CSB和CIS国家分别为22.6%和50.5%,而在大萧条期间,四个发达国家平均只下降了15%。

俄罗斯的经济总量在2007年前后恢复到了1990年的水平,即便如此,那也意味着17年来经济没有增长。更不用说,在解体以前,苏联是全世界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一个,是唯一能够和美国抗衡的国家,无论军事、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处于世界前列。但今天俄罗斯从已经沦落成为一个主要靠出卖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以及武器设备来维持经济增长的国家。其他绝大部分产业到目前为止尚未恢复到其解体前的水平。

采纳私有化政策以来,俄罗斯的工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直到2009年,大部分的工业部门的产出水平仍然未恢复到1991年的水平,整个工业的增加值仍然只有其1990年水平的72%。从表7中可以看到,俄罗斯不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都一度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尤其是纺织业和皮革业等轻工业,到2009年仍然只有各自1991年产出水平的20%多一点,降幅高达77%。重工业相对情况较好,但是仍然减少了50%左右的产量。


由于“休克疗法”带来的经济动荡和恶性通货膨胀,卢布在国际市场上大幅贬值。由于卢布贬值,仅在1992年,苏联就损失了9000亿卢布以上。1991年,卢布的官方汇率为1美元兑0.9卢布;1994年11月25日,卢布的官方汇率为1美元兑3235卢布;到了2000年俄罗斯发行新卢布,新卢布替换旧卢布为1:1000,根据当时汇率,1美元 = 28000旧卢布。做一个形象的比喻,1991年拥有一百万旧卢布的人相当于百万美元的富翁,到了1994年,一百万旧卢布只等于300美元,然而到2000新卢布发行后,一百万旧卢布竟只相当于35美元。

苏东国家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这些国家的经济主权受到严重威胁。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匈牙利。匈牙利在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型的过程中,经济上学习市场经济加私有制的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私有化。但是由于国内的新兴阶级没有能力购买大中型国有企业,导致最终收购者多是外国资本。在1998年私有化运动结束的时候,原来属于国有的生产资料80%以上成为私人财产或外国资本的囊中之物,国家保留的国有资产减到社会总资产20%以下。国家只保留了核工业、发电网、交通、广播电视发射、27个农业经济公司和国有森林的产权,其余产业基本实现了私有化。在此期间,经济却不进反退。尤其在1990—1993年期间,经济连年衰退,国内生产总值总共下降了近20%。1994年以后,虽然经济有所回升,但一直到2000年,其国内生产总值才恢复到1989年水平,即便到2006年,也只有1989年水平的126%,相当于在1989—2006年期间年增长率平均为1.4%。

东欧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尤其是工业和银行业为外国资本所控制,丧失了主导权。从表3中可以看到,在7个苏东国家中,有4个国家外国资本占银行业的65%以上,在爱沙尼亚居然达到了80%;外资对这些国家的工业的控制程度也很高,有3个国家超过了50%,其中克罗地亚甚至达到了85%。国民经济如此严重地被外资控制,其国家主权和人们生活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经济主权受到威胁,政治主权自然也会受到影响,而且当出现危机的时候可能受到的冲击更大。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苏东是受影响最大的地区,2009年整个地区产出下降近6%,其他地区都比它下降幅度小。在2009年经济下滑最多的5个国家都是苏东国家,分别是拉脱维亚(-18.0%)、乌克兰(-14.8 %)、立陶宛(-14.7 %)、亚美尼亚(-14.3 %)、爱沙尼亚(-13.9%)。紧随其后的除了几个小国甚至岛国外,下降较多的国家包括俄罗斯(-7.8 %)、斯洛维尼亚(-7.8%)、匈牙利(-6.7%)、斯洛伐克(-6.2 %)。

苏联东欧国家私有化导致居民生活水平下降、收入两极分化

前苏联私有化导致的后果表明,私有化不仅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且造成了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以及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

由于经济衰退与快速的通货膨胀相结合,急剧地降低了俄罗斯工薪阶层和养老金领取者的实际收入。面对快速的价格上涨,支付给俄罗斯工人的工资也上涨了,俄罗斯每个月的平均工资由1990年的297卢布上升到1995年10月的59.5万卢布。五年之中工资收入增加了2000倍,似乎能带来生活水平的上升,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因为工资上涨幅度远远赶不上消费品价格的涨幅。其结果是,在此期间俄罗斯人扣除通胀因素后的实际收入下降了。1992年俄罗斯平均实际收入下降到了1990年的68%,1993年稍有上升,1995年又下降到了1990年的48%。养老金领取者实际收入的下降比工薪阶层更甚。最低水平的养老金持续下降,1995年只有1990年的25%。到1995年初,俄罗斯工人的平均实际收入下降了一半以上,很多人靠节衣缩食来维持生计。很多俄罗斯城镇居民周末到他们郊外的小棚屋,种植土豆和蔬菜,以弥补不断下降的收入带来的损失。对于普通俄罗斯家庭,新的家庭耐用消费品变得可望不可即。

在转型之前,所有苏东国家都是处于世界上收入分配最平等的国家行列,而到转型的后期,相当一部分国家已经成了全球收入分配最不平等的国家(表8)。最为突出的是亚美尼亚,在1996-1998期间的收入分配基尼系数达到了0.61,已经接近于所有收入都由最富有的三分之一的人占有,而其他的三分之二的人没有任何收入的水平。


苏联东欧国家私有化后社会矛盾激化

以私有化为核心的休克疗法不仅给苏东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灾难,而且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首先,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急剧下滑。休克疗法建议减少政府支出以达到预算平很,几乎所有的公共支出项目都要大量削减,包括军事开支、国营企业补贴、社会工程、教育和医疗、公共投资等。其结果是,俄罗斯公共服务水平急剧下降。由于政府大幅度削减了医疗卫生补助,医疗卫生质量和数量极大下降,对此,很多诊所和医院重新配备人员,提供有偿医疗服务,同时,年轻的大夫又想方设法移民出国。过去在俄罗斯很少见的疾病又流行起来,1993年夏天一种叫霍乱的流行病袭击了俄罗斯南部,并且发现了15210名白喉病患者

私有化还带来严重的人口灾难。正是由于一方面经济崩溃,另一方面贫富分化加剧,在苏东国家出现了人均预期寿命下降的情况。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的数据,各有8个国家的男性或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在2002年的水平比其1989年的水平还低,其中俄罗斯的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下降了5.7和2.5岁。从1990年到2008年期间,乌克兰的人口总共减少了600多万,俄罗斯的人口减少了580万,2009年的俄罗斯人口还减少了12万。在所有出现人口减少的17个国家里面,1990年到2008年期间人口总共减少2191万,相当于每个国家的人口减少了6.4%,和爆发一次大的战争减少的人口相当。原因在于,出现经济灾难的同时贫富差距加剧,导致一方面是出生率降低,生活的窘迫导致生养孩子的意愿降低,同时,死亡率上升,最后导致人口减少。在现代社会里面,在非战争、非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异常的。

第三,作为苏联取得最大成就之一的俄罗斯科学也受到经济状况的拖累。研究机构大幅削减了预算,为了维持生存必须自己寻找项目。一些从事研究的世界级俄罗斯科学家不是将夏天的时间花在科研上,而是用来给美国高中的学生上课,以维持生活;其他人则放弃科学到银行从事记账工作。从廉价的国外劳动力这种独特的观点来看,美国企业在俄罗斯雇佣了顶尖级的俄罗斯科学家为他们工作,而支付给他们的工资只相当于美国普通研究人员工资的一小部分。

第四,有组织的刑事犯罪频发。在俄罗斯,犯罪集团活动猖獗,使用自动化武器或炸弹的有组织犯罪事件时有发生。1993年,犯罪集团的暴力行为使120为银行雇员致死,其中包括15位主管,而且在这一年内,在银行办公楼发生了780起纵火爆炸案。1994年为叶利钦总统准备的一份报告中显示,大城市中70%-80%的私人银行和企业不得不支付其收入的10%-20%给有组织的犯罪团伙。俄罗斯内务部负责有组织犯罪的官员估计,俄罗斯银行贷款的20%实际上都付给了“黑手党”组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扬弃,它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兼顾了效率和公平,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长处都得到了更好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超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特点和新优势。

第一,体现在所有制结构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使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在体制上得到了遏制,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通过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优化国有经济的结构和布局,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能够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从而增强市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避免出现大起大落。通过在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合理的企业制度与和谐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以及各方面的利益,提高了市场经济的和谐性。通过提供公共物品、投资基础设施、保障国计民生,把经济发展同社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市场经济的效益,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优势还来自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公有制企业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竞争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导、促进和带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市场经济的活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的公有制企业除少数由国家独资经营外,绝大多数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已经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互相竞争、各展所长、共同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持久的推动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平台,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体现在分配制度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市场经济。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分配原则。实行这一分配原则,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按劳分配能够把每个劳动者的劳动和报酬直接联系起来,从而使每个劳动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强调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实现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有利于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与公正。正如邓小平曾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允许资本、知识、技术、信息、管理、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调动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各种资源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由当前我国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是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是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必须克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分配比例失衡等问题。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应当看到,在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下,由于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同,家庭人口数量和构成不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实际上存在一定差距也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还有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劳动与收入脱节、劳动收入低,以及灰色收入、非法收入等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配公平,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必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劳动致富成为社会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健全由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所决定的价格形成机制,使各类生产要素的报酬符合它们的贡献。要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普遍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防止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之路,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第三,体现在调节经济的方式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充分运用调控与市场两种手段的市场经济。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的转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之所以需要国家干预,是因为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规模的扩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了市场失灵、经济危机、贫富分化等严重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不利于资本主义稳定和发展。但是,由于根本制度的原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干预只能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以私有化、自由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的推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弊病不是缓解了,而是加重了。资本主义国家用来解决危机的种种手段,也只能使这些危机以更大的规模重新出现在它的面前。事实证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实行真正有效的国家干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国家干预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它既强调市场的调节作用,又重视调控的导向作用,既反映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又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宏观调控的主体不仅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宏观经济的调节者,而且是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总代表,能够集中更大资源调控经济运行。二是宏观调控的目标不局限于维护市场秩序,为市场机制运行创造稳定的宏观条件,还强调确立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求的经济发展战略,引导国民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三是宏观调控的内容不局限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财力、物力合理地结合起来,突出计划规划、统筹协调、市场监管、国有资产管理、产业政策等的作用。还要看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可能单凭市场的力量加以实现,也要求发挥政府对财富分配的调控作用,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充分发挥调控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优势。只有调控与市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点,在积极应对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及时果断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启动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重点投向重大民生工程、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使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中国应对危机的这些措施,兼顾当前与长远、总量与结构、供给与需求、中央与地方,把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有机结合起来,有力彰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独特优势。

第四,体现在经济的开放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政策的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使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推动着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起来,使生产要素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有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是目前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中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建设性的重要力量: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致力于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起来,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中发展自己。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全球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稳定力量,坚持把发展的基点和重心放在国内,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注重保持对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降低世界经济波动可能产生的冲击和危害,不把问题和矛盾转嫁给别国。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强调自身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一致性,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与他国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使中国经济不断壮大,与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一篇:国企改革四十周年系列(二) 国有企业制度变迁史
下一篇:济南34条新规释放民营经济活力

鲁公网安备 37011202001408号